产品中心
产品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产品中心
混凝土原料-石子
来源:欧宝体育最新登录网址    发布时间:2023-10-16 22:31:29

  之前在公众号里大概介绍了三大胶材之后,觉得砂子对混凝土的影响也是蛮大的就增加了一篇文章。后来又觉得既然砂子都写了,干脆石子也来一篇吧。这个不能算滥竽充数。。。在混凝土中相对于其他原料,石子用量是最大的--2400kg/m³混凝土(C30标号)中大概有1050kg/m³的石子。石子就如同空气,在PM2.5爆表时才凸显出其重要性。在日常的生产运用中连续级配、含泥量低、含石粉量低、粒径呈立方体、针片状占比少是初步评定石子优良的标准。母岩的抗住压力的强度、压碎值指标、表观密度、堆积密度、孔隙率又精准数据化地表述了石子性能。

  2.1母岩抗住压力的强度石头本身的强度是混凝土设计强度的基石。如果石头本身强度都打不到设计强度,那再好的水泥、配合比也是无力回天。岩石的抗压强度与混凝土强度等级之比不应小于1.5倍,用于预应力梁或现浇梁时抗压强度比不应小于2倍。

  2.2压碎指标值 将一堆石头放到圆模中用压力机施加200kN的压力进行压碎后,用孔径2.36mm的筛筛除被压碎的细粒。筛下去的质量/石头总重量就是压碎指标值Qe。压碎指标值越小说明石子越坚固,国标要求压碎指标值≤10%。

  2.3 级配和粒径连续级配是将不同粒径的石子一起组合起来使用。最理想的连续级配是不同粒径的砂石料互相填充空隙为了达到最密实混凝土。针片状粒径过多不利于石头之间相互填充。堆积密度、表观密度、孔隙率即是表达连续级配效果的方式。

  表观密度在《普通混凝土用碎石或卵石品质衡量准则及检测验证的方法》JGJ52-2006中表述:骨料颗粒单位体积(包括内封闭空隙)的质量。这个表述以我的智商貌似没能理解。我寻思是不是可以靠检测验证的方法来解释下这个定义。没成想翻到这标准最后结果比较尴尬。JGJ52-2006标准里把怎么样做试验的方法给略掉了。

  我想来想去还是不纠结这样的一个问题了,在网上检测的新方法吧。网上对于表观密度的检测验证的方法有两种,一个方法竟然是把天平扔到水中进行称量。这防水天平貌似挺贵的吧。不过这种检验方式便于理解。表观密度为石头的质量比上石头在空气中质量与在水中质量之差。不过我觉得在这里用石头在水中的重量表达更为合理。毕竟一个物体的质量不会随着所处环境不同而引起改变的。变化的是受力,压在天平上石头的重力被水的浮力抵消掉一部分,用重量表示更为严谨。这里是比较绕。举个极限一点的例子,如果石头的密度和水一样,那么石头在水中天平显示的重量应该为零(石头漂浮在水中)。此时说石头的质量为0实在有点别扭。此时石头的最小表观密度ρ0=ρ水=1000kg/m³。因此我觉得表观密度能够理解为石头的密度与水密度差值的比。图一是网上表观密度的测量方法之一。

  第二种表观密度的检测的新方法如下。这个检测的新方法表述就比较规范(用重量计数)同时也容易操作,但是不太容易理解其含义。总之我们得到了一个数值,就是表观密度!图二是另一种计算表观密度的方法。

  表观密度、堆积密度、孔隙率三者因为计算方式的关联性以及区别可以准确的表达了什么样的石头契合设计标准。

  石子相对于其他原料更能接近人类可感知感触的层面。一颗石子拿到手里掂一掂分量即类似于表观密度。石子外形是否更接近于立方体、一堆石头的大小是否连续均匀即可表述级配、粒径。石头太大同时级配不好使石子之间留有更多的空间即为孔隙率。石子是否干净即为含泥量和含石粉量。拿锤子用力敲碎即为母岩的抗住压力的强度。这些宏观的感触经过一系列的科学处理便能用各种数值进行表达。砂子比石子更小,勉强还能感知。更细的胶材水泥不仅拥有物理形态还具有了复杂的化学反应。微观层面的变化使人的触觉在此失去了作用,人类只能用各种精密的仪器试图将这些变化用定义、数据表达出来供人参考理解。然而精密的设备、各种各样的数据并不是混凝土或者说技术的关键,掌握数据背后的应用原理才可以更好的利用数据。同时也因为各种微观现象需要用一些巧妙的方法转变成可以被理解的宏观数据。如同照镜子,如果是平面镜照出来的图像和真实情况是左后相反的。如果是一面凹凸不平的镜子,镜子内所看到的图像就和真实的情况相差甚远。引用一些破案类的电视剧电影经常说的一句话“数据是不会说谎的”,但是这句话并不准去。应该说吧“被精准测量的数据是不会说谎的”。混凝土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各种影响因素盘根错节的交叉在一起。如果不去仔细甄别可能得到的结果就会南辕北辙。比如施工现场反馈混凝土的坍落度测量为180mm。仅仅这一个数据可能更先得到的是这盘混凝土没有“打开”要增加外加剂或者用水量。实际上混凝土如果离析会导致浆体打不动石子下落导致“堆尖”现象。将混凝土出现的很多问题与实际原因相结合进行总结也是本公众号的目的。同时因为我个人的工作范围有限,可能接触的问题有局限。读者在今后的工作中遇到一些问题,不管解决与否都能够最终靠公众号联系我,我们一同探讨。